習近平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僑聯界人士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月4日下午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他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求我們堅定不移鞏固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揮多黨合作獨特優勢,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團結奮斗。我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要增強“四個自信”,增強政治定力,積極建言獻策,廣泛凝心聚力,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會議主持人汪洋參加看望和討論。
聯組會上,曹衛星、閆小培、周忠和、李卓彬、吳為山、陳超、高鴻鈞、高杰等8位委員,圍繞深化改革開放、做好未建交國家工作、推進科技評價體系改革、發揮僑資僑智作用、用經典作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離岸創新創業新模式、建立良性有序人才流動機制、發揮僑智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等問題作了發言。
習近平在聽取發言后發表重要講話。他表示,來看望全國政協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的委員,同大家一起討論交流,感到非常高興。大家在發言中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認真研究。他代表中共中央,向在座各位委員,向廣大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向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向廣大政協委員,致以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強調,中共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極不平凡的5年,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戰勝一系列重大挑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和人民獲得感顯著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我們黨、國家、人民、軍隊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樣的成就來之不易,是中共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也凝結著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以及廣大政協委員的心血和智慧。
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說它是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代表少數人、少數利益集團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斗,有效避免了一黨缺乏監督或者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囿于黨派利益、階級利益、區域和集團利益決策施政導致社會撕裂的弊端。它不僅符合當代中國實際,而且符合中華民族一貫倡導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
習近平強調,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多黨合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強調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就是這種民主最基本的體現。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是不要民主了,而是要形成更廣泛、更有效的民主。我們應該不忘多黨合作建立之初心,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把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
習近平希望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要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增強責任和擔當,共同把中國的事情辦好。新時代多黨合作舞臺極為廣闊,要用好政黨協商這個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會商量,通過協商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完善政黨協商制度決不是搞花架子,要做到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之有度、言之有物,真誠協商、務實協商,道實情、建良言,參政參到要點上,議政議到關鍵處,努力在會協商、善議政上取得實效。
習近平指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有許多重大任務和舉措需要合力推進,有許多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大家要找準切入點、結合點、著力點,深入一線調查研究,積極開展批評監督,推動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習近平強調,今年是紀念“五一口號”發布70周年,各民主黨派要弘揚優良傳統,切實加強自身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努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提高到新水平。無黨派人士主體是知識分子,要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真理、傳播真知,積極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僑聯組織要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廣泛凝聚僑心、僑力、僑智,團結動員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轉自中國僑聯網站) |